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茯神 | 中藥圖典
茯神
Fú Shén
別名
茯神木、伏神
功效作用
寧心安神。適用於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
英文名
Indian Bread with Pine, Tuckahoe with pine
始載於
《名醫別錄》
毒性
無毒
歸經
心經、脾經
藥性
平
藥味
甘
茯神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 】的菌核,原物種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藥用部分為乾燥菌核體。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於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茯苓皮,利水消腫,用於水濕浮腫等症。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地理分布
3 生長特性
4 栽培技術
4.1 1.備料
4.2 2.選地挖窯
4.3 3.田間管理
4.4 4.病蟲害防治
4.5 5.採收加工
5 藥用價值
5.1 藥材描述
5.2 藥材性狀
5.3 藥材來源
5.4 炮製方法
5.5 藥理作用
形態特徵
茯苓(圖2)
茯神是植物茯苓的中藥製品,原植物多寄生於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長發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營養,同時分泌酶來分解和轉化木材中的有機質(纖維素),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後期聚結成團,逐漸形成菌核(亦稱結等)。結苓大小與菌種的優劣、營養條件和溫度、濕度等環境因子有密切關係。不同品種的菌種,結苓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品種栽後3~4個月開始結苓,有些則較慢,需 6~7個月。早熟種栽後9~10個月即可收穫,晚熟的品種則需12~14個月。
茯神常見者為其菌核體。多為不規則的塊狀,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達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狀皺縮,內部白色稍帶粉紅,由無數菌絲組成。子實體傘形,直徑0.5~2毫米,口緣稍有齒;有性世代不易見到,蜂窩狀,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後逐漸轉變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擔子棒狀,擔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無色,有特殊臭氣。
地理分布
茯神(圖3)
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
生長特性
茯神(圖4)
茯苓喜溫暖、乾燥、向陽,忌北風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廣。溫度以10~35℃為宜。菌絲在15~30℃均能生長,但以20~28℃較適宜。當溫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溫不至於凍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鬆通氣、沙多泥少的夾沙土(含沙60%~70%)為好,土層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實、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適宜菌絲生長。切忌鹼性土壤。
栽培技術
1.備料
茯神(圖5)
茯苓生長的營養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榦中蔓延生長,並分解和吸收其中養分和水分之特點,選用松樹作為茯苓的生活原料。為了充分發揮松樹的利用效率,目前生產上主要採用椴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方法。
(1)段木備料
每年~12月松樹砍伐後,立即修去樹椏及削皮留筋,具體要留幾條筋,要看樹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質部,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削(不削不鏟的一條稱為筋),各寬4~6厘米,削皮留筋後全株放在山上乾燥。經半個月以後,將木料鋸成長約80厘米的小段,然後就地在向陽處難疊成「井」字形,待敲之發出清脆響聲,兩端無松脂分泌時即可供用。
(2)樹蔸備料
即利用伐木後留下的樹蔸作材料。在秋、冬季節伐松樹時,選擇直徑12厘米以上的樹樁,將周圍地面雜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後在樹樁上部分別鏟皮4~6向,留下4-6條約3~6厘米寬未鏟皮的筋(也叫引線)。樹樁下的粗大樹根也可用來栽茯苓,每條樹根鏟皮3 向,留3條引線。根留1~1.5厘米長,過長即截斷不要,使樹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後可用草將樹蔸蓋好,防止降雨淋濕。
2.選地挖窯
(1)選地
宜選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土質深厚、疏鬆的砂質壤上(含沙量60%~70%)為好。黏土、透氣性差的土壤不宜採用。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栽過茯苓的地塊即應放荒5~10年可再種。
(2)挖窯
挖窯時間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行。先清除場地的草根、雜木蔸、石塊等雜物,然後依備料段木的大小與長短挖窯。窯形為長方形(長度視段水長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寬30~50厘米,窯地按坡度傾斜,清除窯內雜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潔。場地沿山坡兩側開溝以利排水,如坡度較陡,可在被頂築壩攔水。
(3)下窯
下窯接種時間在春分至清明前後進行。下窯應選連續晴天土壤微潤時,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窯,一般每窯2至多段。細料應墊起與大料一樣高,兩節段木留皮處應緊靠,使鏟(削)皮成「V」形,以便於接種。以重量計,每窯2節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於10千克。
(4)選菌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通稱「肉引」;將其壓碎成糊狀作種用稱為「漿引」;把「肉引」接種於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後挖起,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用種量大,不經濟;「木引」操作繁瑣,菌種質量難以穩定,穩產高產也難以保證。一般採用純菌種接引,即可獲得高產,又可節約大量商品茯苓,是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O.2厘米 *1.0厘米)裝瓶消毒,加適量的培養基質,經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在瓶內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而作為大面積茯苓的接種菌種。
(5)接種
接種時在兩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後用消毒過的鉗或鑷子將瓶內的菌種(長有菌絲的鬆土塊)取出,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並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 1/3~1/2瓶。
利用樹蔸栽培在茯苓則於根蔸上削2~3個口,然後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蓋上松片或松葉,覆土高出樹蔸15~18厘米,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
3.田間管理
(1)查窯補引
段木接種7~10天,使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檢查時若發現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方法是將窯的蓋土扒開,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然後將土覆回;或是將不上菌窯內的段木全部取出,曬去水分,再將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窯用菌種接種。
(2)培土
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現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踏踩。
4.病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是白蟻,危害嚴重。接種後當年7~9月和第二年-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
防治方法:發現蟻路,及時用藥噴在蟻身上,使之帶回窯內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並加蓋砂土,滅除蟲源。
5.採收加工
(1)採收
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內成熟,成熟茯苓的一個特徵是外皮帶黃褐色,屆時可以控;另一個特點是長菌核的段木變疏鬆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養料已盡,應立即採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後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穫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可達25~40千克。
(2)加工
將採收茯苓堆放室內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汗,析出水分,再攤開晾乾後反覆堆蓋,至表皮皺縮呈褐色時用刀剝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後,選晴天依次切成塊片(長、寬、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將切出的白塊,赤塊分別攤竹席或竹篩上晒乾。也可直接剝淨鮮茯苓外皮後置蒸籠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規格切成方塊,置陽光下曬至足干。一般折干率為50%左右。
產品質量:成品以足干,去淨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質。
藥用價值
藥材描述
拼音: FU SHEN
拉丁: Poria cum Radix Pini
別名: 伏神
藥用部位: 菌核中間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
產地: 雲南、四川、湖北
採收: 秋季採收。
加工: 選取菌核中間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晒乾。
藥性: 平
藥味: 甘、淡
歸經: 歸心、脾經
功能: 寧心、安神、利水。
主治: 用於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
毒性: 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禁忌: 腎虛小便不利或不禁、虛寒滑精者慎服。
藥材性狀
菌核形態與茯苓相同,中間有一松樹根貫穿。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質堅實,具粉質,切斷的松根棕黃色,表面有圈狀紋理(年輪)。
藥材來源
植物名: 茯苓
拉丁: Poria cocos (Schw.) Wolf
科名: 多孔菌科
屬名: 臥孔菌屬
藥材飲片
飲片名: 茯神
炮製方法: 將原藥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乾燥的菌核與茯苓相同,惟中間有一松樹貫穿。商品多以切成方形的薄片,質堅實,具粉性。切斷的松根棕黃色,表面有圈狀紋理(年輪)。
炮製方法
使藥物潔淨,便於調劑和製劑
【別名】茯神木
【來源】
茯神:茯苓菌核中間(白茯苓)抱有松根或細松木心者的部份。多切成薄方塊,堅實。
茯神木:為茯神中的木心。多為彎曲不直的松根,外部帶有殘留的茯苓,顯白色或灰色,內部仍為木質,質松體輕,無皮,略似朽木。
【功能主治】寧心安神。適用於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
【藥材】乾燥的菌核形態與茯苓相同,惟中間有一松樹根貫穿。
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質堅實,具粉質,切斷的松根棕黃色,表面有圈狀紋理(年輪)。
以內厚實,松根小者為佳。
產地同茯苓。
藥理作用
實驗動物用茯神10~20克/公斤灌胃後,進入安靜欲睡狀態,但無睡眠現象;對於苯甲酸鈉咖啡因興奮之小鼠,以茯神煎劑5克/公斤作腹腔注射,能使其鎮靜,鎮靜率為90%,鎮靜指數3.11;若改用20克/公斤灌胃,則鎮靜率為85.7%,鎮靜指效1.64。
【炮製】朱茯神:取茯神塊,噴淋清水,稍悶潤,加硃砂細粉,撒布均勻,並隨時翻動,至茯神外面粘滿硃砂為度,然後晾乾。(每茯神100斤,用硃砂30兩)
【藥物應用鑒別】茯苓和茯神:茯苓長於滲濕利水,茯神長於寧心安神。茯神木和茯神:前者養心神,後者平肝風。
【性味】甘淡,平。
①《別錄》:平。
②《藥性論》:味甘,無毒。
③《藥品化義》:味甘淡,性微溫。
【歸經】入心、脾經。
①《藥品化義》:入心、脾二經。
②《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大陰脾經。
③《要藥分劑》:入心經,兼入肝經。
【功用主治-茯神的功效】寧心,安神,利水。
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
①《別錄》: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
止驚悸,多恚怒,善忘。
開心益智,養精神。
②《藥性論》:主驚癇,安神定志,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小腸不利。
③《本草再新》:治心虛氣短,健脾利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心神不定,恍惚不樂:茯神二兩(去皮),沉香半兩。
並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食後人蔘湯下。
(《百選方》朱雀丸) ②治心虛血少,神不守舍,多驚恍惚,睡臥不寧:人蔘(去蘆頭)、茯神(去木)、黃耆(蜜炙)、熟乾地黃(洗,焙)、當歸(洗,焙)、酸棗仁(去皮,炒)、硃砂(別研,一半入藥,一半為衣)。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煎人蔘湯下。
(《楊氏家藏方》茯神丸) ③治虛勞煩躁不得眠:茯神(去木)、人蔘各一兩,酸棗仁(炒,去皮,別研)五兩。
上三味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溫服,日二夜一。
(《聖濟總錄》茯神湯)
【名家論述】①《綱目》:《神農本草》止言茯苓,《名醫別錄》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
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謂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嘗不治心病也。
②《本草經疏》: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
《別錄》謂茯神平,總之,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體,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③《藥品化義》:茯神,其體沉重,重可去怯,其性溫補,補可去弱。
戴人曰,心本熱,虛則寒。
如心氣虛怯,神不守舍,驚悸怔忡,魂魄恍惚,勞怯健忘,俱宜溫養心神,非此不能也。
4.《別錄》: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養精神。
5.《藥性論》:主驚癇,安神定志,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小腸不利。
6.《本草再新》:治心虛氣短,健脾利濕。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茯神」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C%AF%E7%A5%9E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茯神」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2個分類: 中草藥 | 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