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麾下曾有一位出身颍川陈氏的天才谋士——陈群。
这位后来主导曹魏"九品中正制"改革的政治家,为何在刘备草创初期就选择离开?
陈群出身颍川陈氏,其祖父陈寔在汉末已是"颍川四长"之一。
陈寔与同郡的名士钟皓、荀淑、韩韶三人因为声名远播,被并称为“颍川四长”。
父亲陈纪则是在建安初被汉献帝加封为大鸿胪[hóng lú],汉朝的九卿之一。
陈群的祖父陈寔,父亲陈纪,以及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这就是陈群的家世出身。
这种世家背景赋予了陈群敏锐的政治嗅觉。
陈群举茂才后,朝廷任命他为柘县县令。
由于董卓扰乱朝纲,天下大乱,因此陈群并未前去赴任,而是随父亲陈纪前往徐州避难。
后来,刘备临豫州牧,征辟陈群为豫州别驾。
建安元年(196年)的徐州归属事件,成为陈群与刘备关系的转折点。
随后,陶谦因病逝世,将徐州的治理权全部交给了刘备,麋竺于是带领徐州人民迎接刘备。
正是在这个紧要关头,作为豫州别驾的陈群向刘备陈述了他的见解:“袁术的实力不可轻视,若此刻东进接管徐州,必然引发我们与袁术之间的冲突。而吕布若是趁机偷袭我军后方,即便将军成功夺取徐州,恐怕也难有好结果。”
"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三国志·陈群传》
陈群此时年仅二十余岁,却已能预见到袁术、吕布与刘备的三角博弈。
这种战略眼光,确实毒辣。
陈群提出"驻守小沛,另选陶谦旧部主政"的折中方案,维持徐州旧势力与新主君的平衡,
从而保存实力,避免与袁术正面冲突,
展开全文
也可以制衡吕布,防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起初,刘备并不打算接受这一重任。
但是刘备被孔融、陈登等人鼓动的刘备,最终选择冒险入主徐州。
融乃与广陵太守陈登共推备为徐州牧。《后汉书·孔融传》
这种来自名士集团的支持,让刘备忽视了陈群的警告。
陈群的担忧很快成为现实。
吕布袭取下邳时,刘备正与袁术对峙。
布夜袭下邳,虏备妻子。备闻之,引还,比至下邳,兵溃。《资治通鉴》
此时,陈群的选择颇具深意,他既未随张飞逃亡,也未投效吕布,而是选择静观其变。
这种选择背后,是作为世家子弟的对待长远问题的处世方式:
- 不效愚忠:认为"良禽择木而栖"
- 保全家族:避免将家族卷入失败者阵营
- 待价而沽:等待真正的明主出现
在陈群的心目当中,刘备也好,吕布也罢,都不是他值得追随的~主公!
陈群最终选择曹操。
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三国志·陈群传》
标志着颍川士族集团与曹魏政权的正式合流。
对比刘备当时的处境:
这种格局下,陈群的选择是站在世家大族的集体利益上判断的。
"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魏书》
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实现制度变革的稳定平台。
陈群的离开,客观上成就了三国两大政治遗产:
1. 九品中正制,将世家大族纳入统治体系
2. 《魏律》改革,奠定魏晋法律基础
陈群、刘邵虽经改革,而科网本密。《晋书·刑法志》
这种制度创新,恰恰需要稳定的执政环境。
而刘备,直到夺取益州后才真正建立稳固基业,这已是陈群离开二十年后的事了。
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谓宗人父老曰:“此儿必兴吾宗。”《三国志》
这位被祖父寄予厚望的颍川才子,注定要在更大的历史舞台上施展抱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