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为什么蜀汉的史料最少?真相原来是蜀汉没有设置史官

其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史官的工作跟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不同,不仅不是成本低,而且是成本非常高的工作。在编写历史之前,他们会进行考证工作,就是将所有的材料找过来,中央的资料就是皇帝圣旨、朝廷文书、官员奏章等等,地方的资料就是官府告示、地方志等等

古代史官

三国志

将这些文献作为史料的重要来源资料,还要证实真伪性,再选择合适的部分载入史册;毕竟即使是当朝的事件,史官也未必都亲身经历过。而这样细致的、在大量文献中考究的工作,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完善的、人数众多的部门来做,需要的财力支持就很大

而且史官在古代,也不是那种是个人就能做的工作,需要有很高的政治格局。每个王朝无论是修前朝历史还是记录本朝历史,都是为了证实本朝的合法性,修史时面临涉及本朝的历史,立场都要更偏向本朝;看看《晋书》的作者房玄龄、《隋书》的作者魏征、《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他们都是当朝官员而不是普通学者

蜀汉要设置史官,就意味着要将大量的官员投入到修史和记录历史当中;那谁来北伐呢?毕竟北伐是蜀汉的国策,也是非常损耗国家财力的事情,也需要大量官员辅佐,除去这些自然就没有多余的财力支持官员做史官了。同样在古代割据四川地区的前蜀、后蜀、大西、成汉,也都因为没有足够的官员和资产,从而没有史官

影视剧中的唐太宗与魏征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在西晋一统天下后,司马炎就命令大臣们开始为三国时代修史,结果刚开始不久工作就停滞了。就是因为缺乏蜀汉的官方资料,导致有关蜀汉的修史工作无法展开工作。倒也不是说蜀汉就完全没人记录历史,蜀汉朝廷让那些负责处理官方文献,也就是保管圣旨、奏章等等文书的官员们,兼职记录历史

这也是蜀汉修史工作停摆后,临危受命的陈寿能找到零零散散的蜀汉历史资料的原因。但他寻找到的资料仍旧不全,这就不得不提到第二个蜀汉历史信息少的原因了,那就是钟会之乱;蜀汉灭亡后魏军经历了一番权力的争斗,结果统帅大军的邓艾和钟会相继被杀

驻守蜀地的魏军没了人控制,他们立刻对成都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大量蜀锦和金钱被抢、大量的人员被杀,就连蜀汉最后的皇太子刘璿都被乱军所杀,更别提那些没人保护的文书了。等到陈寿写《蜀书》的时候资料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他笔下的蜀汉人物以及相关历史资料,才会如此单薄,其他有关蜀汉的史书就记载的更少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