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将浒澪(xǔ líng)错写成(hǔ líng)
既然说到浒澪啦
今天小编跟大家
深挖一下浒澪的历史
浒澪镇
浒澪在如东县西北部,是一个位于黄海之滨的美丽小镇。西靠海安县角斜镇,北接老坝港镇,东南邻栟茶镇,三镇环绕,浒澪居中。浒澪水网交织,有横穿东西的浒洋河、挺长河,有纵贯南北的团结河、江海河,把镇分割成“井”字形。浒澪土地肥沃,在20世纪50年代,皮棉产量总是位居全县榜首。浒澪好似泊在水上的一片荷叶,自然环境如同江南水乡。
浒澪的历史变迁
浒澪发展于唐宋元,兴盛起于明末清初。1972年春,在浒澪村四组发现一处元代古墓, 挖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由此可见,早就有先人在此耕耘劳作。《中十场志》记载,清代栟茶区域范围内有镇,浒澪镇,在场西北七里。清雍正二年(1724),浒澪属江苏布政使扬州府泰州县栟茶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泰州分县,改属新建的东台县栟茶场。民国十八年(1929)栟茶行政局与角斜乡行政局合并,成立东台县第四区区公所,浒澪属东台县第四区。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到栟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接管国民党第四区区公所,浒澪属泰县栟茶区。1947年11月30日,浒澪镇解放。1948年初,浒澪镇属如东县。1958年成立浒澪公社。1983年改浒澪乡。1995年撤乡设浒澪镇。2000年4月与栟茶镇合并建立栟茶镇。
“浒澪”地名的由来
浒澪之名的由来有许多传说。相传,浒澪为草莱之地时,当地一名勇士曹则徐在此收降野马。后入朝廷当官至将军,因不满朝廷荒淫无度而辞官,在回乡途中遇到猛虎,为民除害,与虎搏斗,结果人虎双亡,同葬。乡民敬慕将军共筑墓九个,以假掩真,取墓名“虎陵”,亦称“曹将军墓”“九人墓”。浒澪由墓名“虎陵”演化而来。后因避唐皇祖上名讳,“虎”改“浒”,音同“许”。又传,乾隆皇帝南巡时,游至丰利汪氏文园,途中歇驾浒澪,看“浒”时,将“浒”读成“许”,皇帝是金口玉言,古“浒(xǔ)”之名沿袭至今。传说之三,该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长期易涝成泽,人们称之为浒澪。
据《如东县志》载:“明代中叶,掘港及其他各集镇的市面日益繁荣。清代,山西、安徽及南京、扬州等地的商人来如东开设商店,也推进了如东县商业的发展。”浒澪镇通商至少是明代中叶或更早,清朝时是栟茶周围唯一的商业集镇。20世纪30年代初,是浒澪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兵家疲于角逐,苏中相对太平,苛捐杂税一度少征,市场繁荣谓之鼎盛。
非遗:浒澪花鼓
浒澪是远近闻名的歌舞戏之乡,浒澪花鼓产生于明清年间, 一批安徽移民为躲避战祸,随太平军沿长江东下,来到这里,带来了安徽的民间花鼓艺术。当地的民间艺人把安徽花鼓和当地的民间小调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浒澪花鼓,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卖艺求生。浒澪花鼓曲调相传有2000多首,多已失传,现存70多首,其中“秧歌调”“穿心调”等颇具特色。唱词内容多为唱古人、唱风光、唱吉利,或花鼓艺人自身经历。浒澪花鼓经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既有江南风味,又流露出南黄海滩涂地区的独特风格。1963年,根据浒澪花鼓调改编的《人人都爱社》收入《江苏歌声》,制成唱片,在全国风靡一时。1986年7月,南通市民间艺术团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和外国驻华使节演出《闹春》,《人民日报表》《文汇报》《新华日报》发过评论员文章。北京、上海、南京等电视台也多次宣传浒澪花鼓。1990年3月,《贺喜》片段参加第二届南通艺术节展播,剧本被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分卷),深得各方好评。2007年3月,浒澪花鼓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虽然浒澪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并入栟茶
但浒澪绽开的文化艺术之花
依然沁人心脾
来,一起为浒澪点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