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成語解釋,史料記載,典故由來,典故一,典故二,相關成語,

瓜田李下,拼音:guā tián lǐ xià,漢語成語,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動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出自:漢·劉向《列女傳》:“經瓜田不躡履,過李園不正冠。”

基本介紹

中文名:瓜田李下類型:成語典故出處:《列女傳·齊威虞姬》含義:通常指遠離是非場合拼音:guā tián lǐ xià

成語解釋,史料記載,典故由來,典故一,典故二,相關成語,

成語解釋發音:瓜田李下 guā tián lǐ xià出處:漢·劉向《列女傳》:“經瓜田不躡履,過李園不正冠。”解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在瓜田裡不提鞋子,在李樹下不整理帽子,以免被別人懷疑。因此,“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中的“瓜田”和“李下”就是有可能被人懷疑的場合了。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 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形容不跟別人說閒話。經過瓜田,不要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家懷疑摘瓜;走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懷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容易誤用來形容田園生活。古人強調正人君子要顧及言談舉止,風度禮儀,除此之外,還要主動避嫌,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不做讓人誤會的事情,也很重要。用法:聯合式;作主語、定語;同瓜李之嫌示例:1、《北史·袁聿修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願得此心,不貽厚責。”2、晉·乾寶《搜神記》第15卷:“懼獲~之譏。”造句:比喻只要是處於是非、麻煩之地,想要不受到別人猜疑、懷疑,也很困難。為了避免受到別人猜疑、非議,最好能夠儘量避免瓜田李下的窘境,以免招受別人來對付自己的困擾。而且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瓜田李下,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近義詞:瓜李之嫌史料記載附:《君子行》(《樂府解題》曰:“古辭雲‘君子防未然’,蓋言遠嫌疑也。又有《君子有所思行》,辭旨與此不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君子行》:此首無作者名,《文選》卷二七作《古辭》,《藝文》卷四一、《詩紀》卷一三作《曹植》,又見《曹子建集》卷六,無“嫂叔不親授”四句,注稱“古樂府作古辭,冠字下有四句云云”,恐編者有誤,故附此。典故由來典故一袁聿修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臨漳(今河北臨漳)人。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靜,很有見識。據說,他九歲時就做了州主簿,十八歲時就做了州中正,兼尚書度支郎中,後來又升為博陵太守,且政績突出,很有聲望……。他所以政績突出又很有聲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夠為官清白自守,從不收任何賄賂。據說他在尚書的十多年裡,從未曾接受過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聯名為他立碑表彰,並送他一個雅號:“清郎”…… 。當然,“清郎”也有為難的時候。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經兗州。兗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敘述別情以後,邢邵拿出一匹白綢想送袁聿修作為紀念。這就叫袁聿修為難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麼不必要的嫌疑。但反覆思索之後,袁聿修還是謝絕了,並留書曰:“我這次路過這裡,與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謹慎的。我們不能忘記古人說過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話。只有這樣,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領了。白綢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話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沒有再勉強他。典故二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官職擔任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現陝西郵縣)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皇帝就以這件事來問柳公權:“郭寧是太皇太后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官以來沒有什麼過失,現今只讓他當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權說:“按照郭寧的貢獻和功績來說,派他到郵寧去當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無什麼好爭議的,可是議論的人都以為郭寧是因為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個官職的。”唐文宗說:“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后的,並不是獻給朕的。”柳公權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瓜田李下”是從古樂府《君子行》中的詩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引申來的。這裡柳公權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讓人產生懷疑。相關成語同義詞:瓜李之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