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18-05-14 可可诗词网-岑参 https://www.kekeshici.com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岑参

←上一篇: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下一篇:寄左省杜拾遗 →

诗词简介: 这是岑参于天宝十三年(754)随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封常清驻军轮台时写的一首咏雪送别诗。诗人以咏雪为线索,捕捉住塞外的独特景观和生活细节,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奇异瑰丽的西北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全诗以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情景交融,表达了真挚热烈的情谊。篇末以怅望归客留下的雪上马蹄收尾,十分含蓄地透露了依依别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诗咏送别而不哀伤,写奇寒而不悲凉。诗人以梨花盛开来比喻塞北风雪,便给人以美的陶醉和温暖如春的感觉,加之对送别热烈气氛的泻染,使诗歌洋溢着一种轻快乐观的旋律,从而便自然地冲淡了送别的怅惘之情和塞外的冰雪严寒。

原文拼音繁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bái xuě ɡē sònɡ wǔ pàn ɡuān ɡuī jīnɡ 》

《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

.[ tánɡ ]. cén cān.

.[ 唐 ]. 岑 参 .

běi fēnɡ juǎn dì bái cǎo zhé , hú tiān bá yuè jí fēi xuě 。

北 风 卷 地 白 草 折 , 胡 天 八 月 即 飞 雪 。

hū rú yí yè chūn fēnɡ lái ,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忽 如 一 夜 春 风 来 , 千 树 万 树 梨 花 开 。

s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áo 。

散 入 珠 帘 湿 罗 幕 , 狐 裘 不 暖 锦 衾 薄 。

jiānɡ jūn jiǎo ɡōnɡ bù dé kònɡ , dōu hù tiě yī lěnɡ yóu zhù 。

将 军 角 弓 不 得 控 , 都 护 铁 衣 冷 犹 著 。

hàn hǎi lán ɡān bǎi zhànɡ bīnɡ ,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ɡ 。

瀚 海 阑 干 百 丈 冰 , 愁 云 惨 淡 万 里 凝 。

zhōnɡ jūn zhì jiǔ yǐn ɡuī kè , hú qin pí pá yǔ qiānɡ dí 。

中 军 置 酒 饮 归 客 , 胡 琴 琵 琶 与 羌 笛 。

fēn fēn mù xuě xià yuán mén , fēnɡ chè hónɡ qí dònɡ bù fān 。

纷 纷 暮 雪 下 辕 门 , 风 掣 红 旗 冻 不 翻 。

lún tái dōnɡ mén sònɡ jūn qù , qù shí xuě mǎn tiān shān lù 。

轮 台 东 门 送 君 去 , 去 时 雪 满 天 山 路 。

shān huí lù zhuǎn bú jiàn jūn , xuě shànɡ kōnɡ liú mǎ xínɡ chù 。

山 回 路 转 不 见 君 , 雪 上 空 留 马 行 处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译文注释诗评

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

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

北疆的八月,

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

好似突然一夜之间春风吹来,

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飘飘而落,

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

狐皮裘再不觉暖和,

锦缎被褥也觉单薄。

将军的兽角硬弓也冻得拉不开,

都护的铠甲铁衣难穿著。

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

百丈巨冰,

惨淡的愁云凝滞

仿佛压低了天空。

中军帅中摆下酒筵,

为武判官归京送行,

胡琴、琵琶伴着羌笛,

起舞和鸣。

纷纷扬扬的暮雪

飘落在军营辕门,

寒风狂舞着红旗,

红旗被冻挺凝结

成为一抹静止的红云。

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

远行的人,

雪地上空留下一排,

马儿行走的蹄痕。

1.武判官:是作者在西北幕府的同僚,生平事迹不详。判官:是唐代节度使幕府的僚属,为掌书记,即负责处理政务和公文的文书。

2.卷地:形容风势迅猛,飞沙走石,卷地而来。白草:西北边疆生长的一种野草,秋季干枯变白色。《汉书·西域传》:“鄯善国(今新疆鄯善县)多白草。”颜师古注:“白草,草之白,似莠而细,无芒,其熟时正白色。”

3.忽如:就如。杜甫《峡中览物》:“巫峡忽如瞻华岳,蜀山犹似见黄河。”用法相同。

4.散入:飘入。珠帘:用珠子穿缀的帘子。罗幕:绫罗做的帷幕。“珠帘”、“罗幕”表明居室华贵。狐裘:狐皮作的袍子。锦衾(音qin):锦缎被褥。

5.角弓:用兽角装饰的一种硬弓,不得控:控制不住。是说手冻得失控,拉不开弓弦。都护:为都护府长官,是唐代镇守边疆的大臣。当时设安西、安北、北庭、单于、安东、安南等六个都护府,每府置大都护一人。这里的“将军”、“都护”都是泛指。铁衣:铠甲。著:同“着”,穿。

6.瀚海:大沙漠。《名义考》:“皆沙碛,若大风,则行者人马相失,夷人呼为瀚海。”阑干:纵横貌。愁云:阴云晦暗,使人愁闷,所以叫“愁云”。惨淡:阴沉暗淡。凝:凝滞、冻结。

7.中军:古代军队编制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驻地,这里指主帅的营帐。饮归客:指为武判官饯行。羌笛:古代羌族吹的管声乐器。

8.辕门:古代行军安营,周围以军车围绕,用两车辕相向对立为门,叫辕门,即军营的大门。掣:扯动、牵拉。冻不翻:是说旗被雪凝冰冻,风吹而不能飘动。

9.轮台:为汉、唐两代驻军之地,唐代属北庭都护府所辖。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北庭都护府治所在金满县(今吉木萨尔县北),但都护也常驻守轮台。天山:东西横贯今新疆中部,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

10.山回路转:指山路曲折。回、转都是曲折拐弯的意思。马行处:指马蹄印。

【集评】

清·章燮:“此诗连用四‘雪’字,第一‘雪’字见送别之前,第二‘雪’字见饯别之时,第三‘雪’字见临别之际,第四‘雪’字见送归之后。字同而用意不同耳。”(《唐诗三百首》笺注卷之二)

近·喻守真:“此诗是咏北地飞雪的情景,并写雪中送武判官的情绪。全诗句句咏雪,别意自见。上段是泛咏胡天的雪景,觉得冷气逼人;下段是正写送别武判官归京,仍从‘雪’字生发出来。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81年版)

【点评】

此诗题目有二,一是“白雪歌”,一是《送武判官归京》,一是咏雪,一是送行,两个主题却有互为宾主,相得益彰,没有对雪的吟咏,这首送行诗就失去了它的独特之所在;没有送行的主题,对雪的描摹便成为了没有人物、没有精神的雪原写生。故此诗连用四个“雪”字,分别镶嵌在四个要冲之处:“第一‘雪’字见送之前,第二‘雪’字见饯别之时,第三‘雪’字见临别之际,第四‘雪’字见送归之后。” (清从章燮《唐诗三百首》笺注卷二)第一个雪字“胡天八月即飞雪”,是送别的大背景,其所引发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异景致;第二处“纷纷暮雪下辕门”引发在饯别席中冷眼观赏“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景致;第三处“去时雪满天山路”是执手相别对前程万里的瞩望;第四处“雪上空留马行处”是人已去而空留马迹的怅惘。“雪”的主题始终伴随着送行的情谊。

赏析一赏析二赏析三

唐代诗人岑参 (715—770) 作。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边塞雪天的壮丽风光,既抒写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更表现边防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白雪歌》 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奇情妙思,奇姿壮采。诗一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劈头就写边地风猛气寒。一个“即”字,表现出诗人对于“八月飞雪”的惊异神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风吹雪飞、漫天皆白、雪裹千林的塞外奇寒之景,写成了春风吹拂、梨花竞放、一派生机的江南春色,使人如见千万树梨花争芳竞艳,如闻清香馥郁,以至忘记奇寒,感到温暖喜悦。诗人以奇丽的想象“妙手回春”,真是豪情洋溢,奇趣横生。接着,诗人又从将军、都护的感受来描写,用雪湿罗幕、狐裘不暖、角弓不控、铁衣难著等典型的细节,把塞外奇寒描绘得具体真切、新鲜有趣。

诗的后半篇写送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大笔挥洒出一幅瑰奇壮阔的沙海雪景,为送别渲染环境气氛。接着写中军置酒饯行和辕门送别。“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写红旗被冻结,狂风猛烈拉掣,欲翻而不能翻,活现出天气的奇寒。纷纷飞舞的白雪与冰冻的红旗相映照,形成了白与红、冷与暖、动与静的对比,真是奇妙的景致。收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雪地上留下的蹄印,表现诗人深情目送友人远去。犹如电影中的“空镜头”,借景传情,妙不可言。

全篇写景抒情,有大笔勾勒,有细节刻划,有如实白描,有浪漫奇想,笔法变幻莫测,最适合表现光怪陆离、瑰奇壮丽的边地风光。诗中或二句、或四句一转韵,韵脚的交替与场景的转换互相配合,如写风狂雪猛,用急促的人声仄韵,状春暖花开,即转为轻柔舒缓的平韵。音情相生,更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再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下判官,此诗即写于这一期间。判官为节度使属员,武判官姓名不详,可能是岑参的前任或同僚。

唐诗中有一种“赋得体”,多为五言,一诗写两面,唐人常用此体赠别。如高适《赋得征马嘶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前者兼写征马嘶鸣以送别,后者兼写古原野草以送别。岑参这首诗,诗题上虽无“赋得”二字,却显然是仿效“赋得体”的,它兼写白雪以送别。但诗人的独创性在于以奔放的七言歌行代替整肃的五言,且使咏雪和饯别的描写融合无间。

诗一开始,就先声夺人,以粗犷突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北国风光图。那席卷大地的威猛,那力“折”白草的刚劲,还有那引带出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声势,把呼啸于广袤原野的北风写得有声有色,具体可感。或以为这是北国严冬的景色吧?不,诗人醒目地紧补一笔: “胡天八月即飞雪。”楚天八月,尚属炎夏,而胡天八月,却已漫天风雪。一个“即”字,透露出南国诗人对这奇寒气候的惊讶。接着,诗人妙笔生花,对一夜暴风雪后的冰雪世界作了出人意表的比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岑参之前,以雪来形容梨花的,尚有所见,如“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齐王融《咏池上梨花》)、“洛阳梨花落如雪”(梁萧子显《燕歌行》),李白的佳句“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梨花千树雪”则更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但象岑参这样反过来以梨花咏雪的,却难得一睹,而以春风吹开梨花来形容狂风带来暴雪的,更是绝无仅有。以雪状梨花,不仅写了梨花的洁白,还带给梨花以冰清冷艳之感。而以梨花状雪,效果刚相反。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梨花属“春分”之花,以它状雪,在视觉形象上,与白梅一样,都可给人以洁白的色感,但它所具有的春光中的暖丽感,却是属于“小寒”之花的白梅所无法具备的。所以,诗人这别开生面的比喻形容,再加以“忽如”一词的轻灵转折,“千树万树”的有意复迭,以及那由入声转平的响亮声韵,就好象为那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弹奏出一支轻松喜悦的咏叹调,给严寒的边塞带来洋溢的春意,为之平添了无限的希望和生命力。面对狂风暴雪,而忽发和煦春风、万树梨花之奇想,这正是“盛唐气象”在诗人心灵世界的反映。

“散入”四句,继写北地的风雪,不过由自然界着眼转为从人的观感落笔。纷纷扬扬的雪花,呈固态,故云“散”;由外入内,粘触罗幕,遇热消融,变液态,故云“湿”。狐裘不暖,言白天;锦衾恨薄,道夜晚。“将军”、“都护”,互文见义; “角弓”、“铁衣”,扣紧军营生活。以“控”、“着”动词结句,则显得豪壮有力。四句诗,用词准确,描绘真实自然,深得体物赋形之妙。诗至此,句句写风雪,写风雪带来的严寒,却丝毫没有给人以凄苦之感,真可谓白雪的颂歌。这支白雪歌,唱出了送武判官归京的广阔背景。

“瀚海”以下六句,写送别前的中军饯行宴会。“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写宴前,上句写地面,辽阔沙漠,千里冰封,那是飞为八月的边塞创造出来的奇迹壮观。下句写天空,阴沉太空,灰云密布,正在积蓄力量,再降大雪。这自然环境的描绘,烘托了饯别的氛围,预示着归客途程的维艰。以“愁”状云,颇为形象贴切。“云无心以出岫”,本无所谓“愁”,这“愁”字,赋予下雪前的阴沉云彩以神态,也流露了送行者的心情。“中军”两句正面写饯宴。主帅设宴送行,自是隆重热闹,宾主频频碰杯,谆谆话别,轻歌曼舞,灯红酒绿,可写者甚多,诗人却只用三件乐器名称来写整个宴会。“胡琴琵琶与羌笛”,匠心就在于这三件乐器都传自塞外:见人归京,已动离情;复听异域音乐,自然更增家国之思。这貌拙而神巧的手法,从选材上表现了诗人的深厚艺术素养。“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不少鉴赏之作以为是写送别时之景,颇可商榷。一则千里沙塞无舟楫可通,既不乘船,何能暮时始行?二则送别之时,如果飞雪纷纷,仅可目穷咫尺之外,焉能“山回路转”才“不见君”?飞雪扑谷填坑,又焉能“雪上空留马行处”?实际上,这两句是写宴散后步出中军帐时所见景象。“暮”字交代饯宴的时间,“纷纷”的飞雪则既与饯宴前的“万里凝”云相呼应,又为次日送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作了铺垫,章法细密。特别是“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形象,更见奇特雄伟。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银白世界中,一面红旗突兀于前,红与白,动与静,对比鲜明,显示出风的强大,雪的飘逸,旗的凝重,富于实体感。能择取境界如此雄迈的景象入诗,也足见离情别绪并没有压扁诗人豪壮之心。

结语四句,情景交融,极具佳妙。近于“顶真”的笔法,不但使音调流畅,而且使写景清晰如画,表情绵密浓重。四句诗,象电影镜头,一个个逐渐推开,最后只剩下一片雪的世界,一行马的蹄印,一个漫天冰雪、奇伟红旗映衬下屹立不动的诗人背影。他伫望白雪皑皑的天山路,是沉醉于对友人的依恋惜别?是担忧友人路途艰难?是怀念远方的乡亲君国?是回顾自己年来的边塞生活?真是言已尽而意未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杜甫曾夸赞岑参之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此诗当之无愧。

诗写送别,虽流露了某种怅惘之感,却无别离诗通常所有的“黯然消魂”、百感凄恻的低沉情绪,也没有对戎旅生涯的厌倦和悔恨。相反,由于诗人能敏锐地捕捉住新而奇的自然景观,将粗犷的勾勒和细腻的描绘相结合,并以歌行体平仄换韵的特色配合场景的更移和形成节奏的跳荡。使全诗体峻、意奇、语新,再现了我国西部边塞奇伟瑰丽的风光,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不失为一曲典型的“盛唐之音”。

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瀚海”句换气,起下“归客”。(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此诗连用四“雪”字,第一雪字见送别之前,第二雪字见饯别之时,第三雪字见临别之际,第四雪字见送归之后。字同而用意不同耳。(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二)

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抱着“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豪情壮志,曾两度出塞:一次是天宝八载(749)冬至十载(751)春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任右威录事参军,充节度使掌书记;一次是天宝十三载(754)夏秋间至至德二载(757)春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先任支度判官,后任支度副使。这两次出塞,在诗人三十五岁至四十三岁之间,正当壮盛之年,是人生最意气风发、大有作为的时期,岑参亲自体验了艰苦的边塞戎伍生活,亲目饱览了祖国边疆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喷薄的火山,蒸腾的热海,莽莽的戈壁,坚韧的白草,漫天的飞雪,在他诗歌中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融人了特异的奇情壮采。从此,岑参的诗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正如杜确所说,“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氏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岑嘉州诗集序》)。确实,他的边塞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境怪怪奇奇,使人目眩神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天宝十四载(755)作于北庭,是诗人第二次出塞期间的一篇力作。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能不落常套,不再去抒写那说滥了的离愁别恨,而是生动形象地刻划了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壮丽雪景,表现了极其豪迈的情调,在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究其原因。固然取决于这首诗的构思是新颖独到的,岑参极善于运用这种手法,他的集子中有很多首送别诗都把重点落在对异域风光的尽情描绘上;而更重要的是,艰苦而充实的边庭戎伍生活是当时知识分子十分向往的,士人出塞从军建立功业已蔚然成风,岑参的边塞诗反映了时代的昂扬精神,体现了“盛唐气象”,诗人积极奋发的世界观决定了他在诗中不再低唱昵昵儿女之情,而要高歌勇士鞺鞑之声。

全诗分两大截,前十句极力从正面描写西北地区的壮丽雪景,是“白雪歌”题中应有之义;后八句具体描绘军中为武判官送别的情景,亦是题中“送武判官归京”应有之义,同时后八句继续从侧面描写雪景,进一步强化“白雪歌”的题意。由此可见此诗的组织结构是异常严密的。

诗一开篇,就紧扣题目,拔地而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狂暴的北风卷地而来,坚韧的白草也被刮断,西北地区刚到八月,就降下了一场漫天大雪。这一发端,突兀利落,气概不凡,高度概括了边塞上风猛雪早的气候特点。接着,诗人展开联想,运用一个极其新奇而大胆的比喻,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飞雪的来势突然和它的瑰奇美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铺天盖地而来,仅仅一夜工夫,千枝万桠都粘满了白雪,远远望去,好象忽然刮来一阵浩荡的春风,催动得千万株梨树,都绽开了洁白的花朵。啊!真是美极了!前人将飞雪比成“连蝶”、“飞花”、“玉尘”、“银砾”、“柳絮”,固然也很形象,但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细小雪景,决无岑诗那样的气势和韵味。同时,“春风”“梨花”的比喻不仅使边地雪景如画,而且还显示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襟。在这一点上,岑参更胜过了前代诗人。

以上四句,是茫茫原野上的雪景,为远望所见; 以下四句,转入帐幕之内,为切身所感。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雪花钻进珠帘之内,由于帐篷内烤火取暖,温度较高,转眼之间,浸湿了罗幕。厚厚的狐皮裘袄,毫无暖意,软软的锦缎绸被,只嫌单薄。兽角装饰的硬弓,冻得拉不开了;都护披挂的铁甲,冷得难以上身。这些诗句,只是就军营中经常使用的几样东西,通过人的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来显示出边地的酷寒,写得极其真切,使人产生身历其境的感受。

写到这里,诗人笔锋又一转,再转向帐篷外冰天雪地的广阔世界:“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戈壁滩上,百丈冰凌(指冰山雪谷),遍地纵横;万里长空,阴云惨淡,无边无际。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公事,武判官不得不走,可见其旅途上的艰苦了。为了关心武判官这艰苦的旅程,大家必然要注目帐篷外的冰山雪谷,惨淡愁云。如此由写景过渡到送别,极其自然。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和羌笛同时演奏起来,异域的乐曲,豪迈的情调,帐篷内送别的宴席上情绪异常热烈,人人都劝回京的兵将多饮一杯,可以抵挡一阵路上的严寒。欢送宴席上一定还有许多热烈的祝愿,将士们托他们转达家人的话语等,因为跟“白雪歌”的题意关系不大,所以都被诗人剪裁掉了。如此一处理,这两句诗就显得笔墨集中, 简净有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接着写当武判官等以及送行的人走出辕门时,雪下得更紧了,纷纷扬扬,天色也变得越来越昏暗,尽管呼啸的北风使劲地吹刮,辕门口插着的红旗被冻得硬梆梆的,再也不能翻卷飘动了。其中以“暮”字来形容天色的昏暗,非常逼真(“暮”不作傍晚讲,因为武判官决不可能在傍晚出发);以“掣”字来形容风力的强劲,十分传神。而在如此强劲的风力下,红旗居然“冻不翻”, 由此可以想象到边地气候之严寒,部队生活之艰苦,而武判官为了军务,仍然冒着大风雪上路,这种坚毅勇敢的精神,是十分可敬的。诗人这种赞颂钦佩的感情,尽在不言中。

最后四句,写送行的场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送客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远望天山,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那是山,那是路;眼看着一行人转过山角,渐渐看不见了,空旷的雪地上,留下了一行清晰的马蹄印迹。这是在冰光雪色背景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戍地的酷寒艰苦,有行人的坚毅勇敢,有送者的深情注目……总之,有悠然不尽的余味。前人论诗歌结尾,有“宕出远神”一法,即沈义父所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这首诗即采用了这种方法,并获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

此诗写的是冰天雪地中的送别场面,而读后却使人感到壮伟豪迈。这除了构思新颖独到的原因外,还跟作者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分不开。

诗人善于捕捉富有生气的形象,运用粗犷的线条、夸张的手法来着力刻划,形成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奇情壮采。为了强调边地的风猛雪早,诗人夸张地写坚韧的白草竟然被卷地的北风吹折,南方仍然是残暑未退的八月北方却已是漫天飞雪。为了强调雪中的酷寒,诗人夸张地写“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由于采取了夸张的写法,“壮辞可得喻其真”,突出了事物的特征,使其更加真实,就产生了特别强烈的效果,“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引文俱见《文心雕龙·夸饰》)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春风、梨花作比,使人感到春意盎然;写辕门大雪,天色昏暗,却偏点出那茫茫白雪中的一竿风刮不动的被冻僵了的红旗。千里皑皑一点红,色彩的对比何等鲜明强烈;劲风猛刮旗不翻,酷寒的描写何等形象生动。这样写,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美,又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豪迈壮伟的情思。

全诗以“雪”为中心,紧扣“雪”字来落笔,而又兼顾到送别场面的描写和送别之情的抒发。从“飞雪”到“暮雪”,到“雪满天山路”,再到“雪上空留马行处”,是直接写雪;而“散入珠帘”、“百丈冰”、“冻不翻”等,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间接写雪。由于多侧面多角度地写雪,所以“白雪歌”的主旨非常突出,上升到主导地位;而送别场面的描写和送别之情的抒发,仍紧紧扣牢写雪来进行,使场面融和在雪景中,使感情渗透在画面里,使人感到这是一次充满异域情调和壮伟感情的特殊的分离,全诗饱含着鼓舞的力量而决无凄厉的韵味。它别具一格而独放异彩。

这首诗韵随情转,换韵自由而灵活,韵脚随着画面的转换而转换。如开篇写风猛雪早用入声“屑”韵以相适应;“春风”“梨花”两句即转入平声“灰”韵,以表现对于这壮丽雪景的欣赏喜悦之情;形容帐幕内严寒的四句,再转到短而促的入声“药”韵,以表现部队生活之艰苦……再加上全诗绝大部分用散句(只有一联偶句),一气流注, 自然顺畅,气势奔放,豪迈昂扬,充分发挥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积极作用。

下一篇:寄左省杜拾遗

上一篇: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发布时间:2018-05-1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niandai/tangdai/censhen/1323.html,转载请保留。

友情链接: